首页 > 大使信息 > 大使讲话及采访
驻克罗地亚大使齐前进接受《世界知识》杂志专访
2022-09-22 01:40

    2022年9月21日,《世界知识》杂志刊登了对驻克罗地亚大使齐前进的专访。全文如下:

    7月26日,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通车。该大桥是中克共建“一带一路”和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标志性项目。近日,本刊记者对中国驻克罗地亚大使齐前进进行了专访,齐大使介绍了佩列沙茨大桥对于深化中克、中欧关系的重要意义,进而展望了两国和中欧合作的前景。

一、中国助克圆梦

    世界知识:如何评价由中国企业承建的佩列沙茨大桥建成通车?

    齐前进:佩列沙茨大桥位于克罗地亚南部,连接该国领土的大陆部分和佩列沙茨半岛,全长3940米,其中大桥主桥长2440米。大桥于2018年7月开始施工,2020年桥梁主体竣工。对克而言,大桥通车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战略意义。

    克罗地亚于1991年宣告独立后,与邻国重新划分疆界,其大陆部分和南部的佩列沙茨半岛被斯通海峡隔绝。来往克南北领土的旅客需要绕道邻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的“涅姆走廊”,费时几个小时。很长时间以来,克政府一直在谋划建设佩列沙茨大桥,其最终通车使得克人民实现了南北领土“牵手”的梦想。现在去往佩列沙茨半岛的旅客不必绕行,只需花几分钟开车通过大桥就可直接到达半岛。据当地媒体报道,大桥通车不到一个月,前往该半岛的旅客有一半选择佩列沙茨大桥这一路线,半岛的旅游和服务业也因大桥通车而变得火爆,餐馆、酒店、景区人满为患。

    佩列沙茨大桥的通车对克罗地亚的内政外交也会产生积极影响。普连科维奇总理领导的克政府自2016年执政以来,将“深度融入欧盟和发展经济”作为主要战略,制定了四大战略目标,包括加入欧元区、加入申根协定、成为经合组织(OECD)成员,以及建成佩列沙茨大桥。大桥建设总共使用了3.57亿欧元的欧盟资金,占总投资额的约85%。克罗地亚通过建设该大桥巩固了与欧盟的联系。

    克罗地亚政府将佩列沙茨大桥通车当作重大政绩,举国庆祝。7月26日的通车仪式盛况空前,举行了焰火表演、歌舞演出和百船游桥等活动,米拉诺维奇总统、普连科维奇总理、扬德罗科维奇议长以及全体内阁部长都亲临现场,欧盟也派出官员到场祝贺。李克强总理当日以视频方式出席大桥通车仪式并发表致辞,强调大桥项目克服疫情、地震等多重挑战,如期完工并顺利通车,是了不起的成就。我作为驻克大使也应邀前往现场参加了仪式。

    佩列沙茨大桥是中克建交30年来中国企业在克承建的最大工程,得到了两国领导人的直接关心,是中克“友谊之桥”。克媒体评论说,只有中国人才能在短短三年多时间完成这项工程。

    佩列沙茨大桥还是中国和欧洲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合作的典范。中国企业按照市场原则和欧盟规则,以公开竞标方式,通过公平竞争获得该项目。中国和欧盟在资金、标准和设备材料等方面实现了有效整合,承建该项目的中国路桥公司与克罗地亚及欧洲其他一些国家的企业携手合作,先后有来自欧盟国家的18家设计和咨询公司、45家施工企业以及112家设备和材料供应商参与了大桥建设。

二、中国企业严格施工,攻坚克难

    世界知识:能否请您再进一步介绍一下佩列沙茨大桥建设在资金、标准、技术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齐前进:中国政府和企业深刻认识到项目的政治和示范意义,从建设第一天起就下定决心,必须要按期高质量完成任务。

    中国路桥公司和中交集团公司分别负责佩列沙茨大桥的施工和经营。由于项目位于欧盟国家,使用欧盟资金,所以工程建设采用欧盟标准和规范,受到欧盟监管。大桥使用的钢材、钢结构等,都要遵守欧盟最高标准。中国路桥公司还采取措施降低工程噪音,以减少对海洋生物和周围居民生活的影响,还将工程产生的垃圾运到20海里以外进行处理,防止其对水质造成污染。该公司工作人员告诉我,他们在施工过程中除了要遵守欧盟严格的标准外,工程也充满难度。譬如长达130.6米的钢管桩需整根一次性打入;桥体14个墩台中,10个需置于水中。此外,水上、高空作业叠加,安全风险隐患多。尽管如此,该公司还是创造了几个纪录,譬如调用全球规模最大的打桩船“雄程一号”,一次性打入长达130.6米的世界最长钢管桩,避免了海上钢管桩焊接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风险,缩短了打桩时间。    

    我认为,这一工程之所以能够按期高质量完成,得益于以下几点:一是“中国速度”“中国建设”“中国制造”的有力支撑。大桥建设背后拥有强大、完善的中国生产链供应链支持。大桥所用钢材和钢结构共七万吨,相当于建造十座埃菲尔铁塔,这些钢材和钢结构几乎都由中国国内企业建造。二是中国工人攻坚克难、苦干实干。中国路桥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大桥施工过程中,钢管桩内最高温度超过40℃,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工人施工,但中国路桥公司一百多名焊工在钢管桩内坚持工作。三是拥有国际化的管理和经营队伍。大桥项目的管理主力军都是3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与欧洲国家同行相互学习,在项目中掌握了整合庞杂部门、不同资源的经验,这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打下了人才基础。

    世界知识:您本人和驻克罗地亚大使馆为推动大桥建设做了哪些事情?

    齐前进:该大桥是国内外瞩目的项目,我国外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等主管部门予以具体指导和大力支持。中国驻克罗地亚大使馆把服务中企、指导大桥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在政治上把关、政策上指导,保障项目顺利完成。前后几任大使重视项目建设,多次驱车600多公里到施工现场检查工作。今年春节,我到现场慰问,和大桥建设人员一起过年。在新冠疫情高峰期,使馆与中国路桥公司项目部建立联系,及时分享防疫知识和措施,组织员工到邻国塞尔维亚接种国产疫苗。大桥项目建设期间,不断有人员回国,使馆同志不分昼夜加班加点,保障他们顺利安全启程。我们还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保障建设进度,重视安全生产,与企业建立机制化联系,帮助企业解决船舶清关等问题。项目近四年来实现“施工零事故、防疫零感染”的奇迹。

三、中克政治互信更加稳固

    世界知识:今年是中国和克罗地亚建交30周年。您如何评价两国关系的发展,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进展?

    齐前进:中克两国关系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中国人熟悉的马可·波罗其实于公元13世纪出生在克罗地亚的科尔丘拉岛,年轻时随家人到中国经商,并写下《马可·波罗游记》。

    1992年5月,中克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新时代我国致力擘画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积极发展同包括克罗地亚在内的欧洲国家的伙伴关系。建交30年来,中克两国高层保持密切沟通,为中克全面伙伴关系发展指明方向。两国关系始终保持高水平运行,友好合作、互利共赢始终是双边关系发展的主旋律。两国政治互信稳固,相互支持彼此利益关切。克罗地亚政府遵循两国建交公报确立的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克罗地亚政府确认不与台湾建立官方联系。

    5月13日,习近平主席同克罗地亚总统米拉诺维奇互致贺电,庆祝两国建交30周年。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克建交30年来,双方始终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两国关系历经国际风云变幻考验。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克政治互信牢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取得积极成果,给两国人民带来了福祉。面对新冠疫情挑战,中克携手抗疫,谱写了两国友谊新佳话。

    30年来,经贸合作始终是中克关系的“压舱石”。1992年,中克双边贸易额约4000万美元,2021年达到23.2亿美元,30年增长近60倍。从小商品到高端手机,中国制造深受克消费者青睐。中国公司投资的塞尼风电项目成功并网发电,每年能够提供约5.3亿千瓦时清洁电力,契合了克能源绿色转型的发展战略。同时,中克在农业、数字、创新、卫生等领域合作也稳步推进。2019年,中克成功举办“文化和旅游主题年”活动,中国赴克旅游人数超过30万人次。萨格勒布大学孔子学院深受克民众喜爱,学习汉语成为该国年轻一代的新风尚。

    四、—中东欧国家合作成果丰硕

    世界知识:今年是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成立第十年。该机制在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方面发挥了哪些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哪些成果?

    齐前进:为了深化与中东欧国家的伙伴关系,我国在2012年建立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10年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势头良好,机制日益成熟,合作成果丰富,成为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建立起以领导人会晤机制为引领,涵盖20多个领域的立体合作机制,让每个国家都参与其中,照顾彼此关切,从各国实际出发,制定规划,确定项目。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更加紧密,2021年双方贸易总额达到1355亿美元,同比增长32%。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亮点可圈可点。除了佩列沙茨大桥,标志性项目还有匈塞铁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2021年举行的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达成了55项成果。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也取得积极进展。

    世界知识:当前,在美国加大对中东欧战略倚重以及欧盟突出地缘政治作用背景下,中东欧地区内外部环境趋向复杂。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遇到了哪些挑战?我们应如何调整和应对?

    齐前进:李克强总理在佩列沙茨大桥通车仪式上发表视频致辞称,大桥带来了信心和希望。虽然世界经济面临各种挑战,但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走开放合作之路是实现互惠、共赢、多赢的正道大路。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和欧盟应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这一讲话令我印象深刻,在克罗地亚也引起强烈反响,他们特别赞同对中欧合作要有信心和希望的观点。

    我也同意克罗地亚中国问题专家白伊维的见解。他此前发表文章称,佩列沙茨大桥为全球合作开启了机遇窗口。大桥推动欧洲与中国跨越地缘政治限制,重启新水平合作。该大桥若在前几年开通或许稀松平常,但现在全球化遭遇逆流,其成为各方开放合作的典范。

    立足克罗地亚,展望欧洲和国际形势,我认为当前出现几点值得注意的趋势。一是多数国家都面临危机。新冠疫情以及乌克兰问题带来的能源、粮食短缺危机,加之全球生产链和供应链不稳,各国日子都不好过,均把本国生存和发展利益放在首位。自顾倾向严重,导致全球化倒退,各国开展国际经贸投资合作的意愿下降。二是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将经济问题政治化。为“惩罚”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维护所谓“正义”“民主”价值体系,美欧不计代价地对俄实施经济、金融和能源制裁,结果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带来通胀加剧、能源短缺等危机,深刻影响民生和政治稳定。三是美欧对中国加强政治、战略和经济上的对抗与制约。美欧打着维护“民主自由”旗号,构建“价值观联盟”。美欧综合实力衰落,“恐华”心理增强,把与中国的经济合作问题政治化、情绪化。美欧筹措采取脱钩、重组生产链和供应链,建立西方国家之间的“内循环”。

    当前,中克、中欧都面临新冠疫情、地缘政治冲突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挑战,但也面临很多机遇。我认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未来的合作,还是要以习近平主席2021年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上的讲话作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尽管当前面临困难,一些国家有误解,但我们应巩固初心、坚定决心、增强信心,继续聚焦发展,推动开放合作,携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要谋划开展后疫情的经贸和投资合作,稳妥有序恢复人员往来,维护中国—中东欧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扩大互惠互利成果,让合作成果在中东欧国家落地。为解决中东欧国家的主要关切,我应推动贸易实现相对平衡,利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等平台,发挥规模效应,加大进口中东欧国家的商品,包括进口克罗地亚蜂蜜、金枪鱼、葡萄酒、肉类、奶酪等特色农产品。除了经贸领域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要加强文化、旅游、教育、体育、媒体、出版、智库、青年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还要对接彼此发展战略共同点,着眼绿色发展,开拓在太阳能、风能、电池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